黑带腹链蛇

Amphiesma bitaeniata   Wall
   

  174  浏览



形态描述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维西1雄,贡山及地址不详2雌,西双版纳性别不详2号。
形态描述 蛇体型中等,雄性全长(476+154) mm,雌性全长(479+127) mm。背
面橄榄棕色,背鳞边缘色黑,背侧有两条镶黑边的浅黄色纵线纹通达尾末;头后中央有
一条短的黄色纵线纹,唇部黄色;腹面黄色,腹鳞与背鳞交界处为黑色,雌性腹鳞两侧
各有一黑点,前后缀连呈链纹,雄性无此链纹。
头窄长椭圆形,与颈明显可分;颊鳞1枚;眶前鳞1或2枚,维西雄性无,较大的
颊鳞向后入眶;眶后鳞2或3枚;前颗鳞1或2枚,后颗鳞1-3枚;上唇鳞维西雄性7,
2-2-3式,其余8, 3-2-3或2-3-3式;下唇鳞9或10,均为前5枚切前额片;前额片小于后额片,左右后额片为呈“品”字形排列的3枚小鳞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除雄性两外侧各-行平滑外,余均具弱棱;腹鳞雄性181,雌性163-171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83对,雌性72对。
上颌齿贡山雌性左21右22枚,连续排列,无齿间隙;西双版纳1号19枚。
缅甸喀钦山1雌(AMNH48468)下唇鳞12枚,腹鳞163,尾下鳞88对。
文献记载:Pope (1935: 99-100)记14号标本“上唇鳞8,极少为7,正常是3-5入眶;眶前鳞1或2,偶为3;眶后鳞(9号标本)3,极少为2;前颞鳞1或2;背鳞起棱,19行;腹鳞160-175;尾下鳞78-95. "

大小
生物学

贡山标本5月29日采于巴坡乡海拔1400 m山区。
垂直分布:800(云南盈江)—1400 m(云南盈江及贡山)。

海拔范围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维西、贡山、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的2号标本也
暂订为此种

分类讨论

腹链蛇属中,双带腹链蛇与黑带腹链蛇由于在我国采到的标本不多,鉴
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自J. Anderson (1878)报道云南西部标本,G. A. Boulenger (1890:345)将其改订为双带腹链蛇后,M. A. Smith (1943)亦依之记载云南为其分布范围,并将黑带腹链蛇作为其同物异名。B. C. Mahendra (1984)也采取同一意见,记我国云南只有双带腹链蛇分布。但F. Wall (1925)发表黑带腹链蛇时,指出二者有明显区别:①双带腹链蛇眼前有一深色线纹,有时伸达吻鳞,而黑带腹链蛇无此纹;②双带腹链蛇的眼后纹不如黑带腹链蛇的宽而明显,且不与体侧纹连续,后者的则与体侧纹连续;③双带腹链蛇在D3与D4上的体侧纵纹亦不如黑带腹链蛇的清晰分明;④双带腹链蛇的前颗鳞常为1枚,黑带腹链蛇则常为2枚;⑤双带腹链蛇上领齿有一齿间隙,属颈槽蛇属类型,黑带腹链蛇则连续排列无齿间隙,属腹链蛇属类型。F. Wall指出,他查看了孟买与印度博物馆收藏的全部双带腹链蛇标本,认为采于喜马拉雅山东段与阿萨姆山区的标本符合于双带腹链蛇的特征,而采自缅甸喀钦山与北禅山以及Anderson采自云南西部的所有标本则都符合于黑带腹链蛇的特征。C. H. Pope (1935)关于我国的蛇类则只列举了黑带腹链蛇,并认为由于没有足够资料,难以判断此二种蛇与八线腹链蛇的分类异同,故将此三种蛇都视为有效种。目前根据我国云南西部及南部标本,符合F. Wall关于黑带腹链蛇的特征,因此将其鉴定为黑带腹链蛇。